在全球航空业复苏的浪潮中,厦门航空维修产业交出亮眼答卷。2024年一季度,厦门海关监管进出境维修飞机达111架次,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突破502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5.66%和41.42%,两项数据均刷新历史纪录。这片热土正以“中国服务”重塑国际航空产业链价值坐标。
一、政策创新:全链改革激活产业动能
厦门海关以制度突破为核心引擎,构建起辐射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服务体系:
流程再造:首创“航油-航材-航维-航司”一体化监管机制,跨部门审批时间压缩60%,企业通关时效提升25%,年降本超9000万元;
模式破局:全国率先试点“综保区外保税维修”,支持企业承接境外发动机、起落架等高附加值业务;
服务升级:打造航空维修AEO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,建立“问题清零”快速响应机制,实现保税、通关、查验一站式办理。
“从送修需求对接到达成交付,全流程时间缩短30%以上。”厦门太古起落架维修公司副总经理苏亦芬透露,企业刚与阿联酋航空签订十年维保协议,车间已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。
二、全球布局:技术壁垒构建竞争护城河
作为全国最大进境航空维修基地,厦门汇聚太古飞机、新科宇航、霍尼韦尔等国际龙头,形成三大核心竞争力:
-
技术纵深:攻克发动机热端部件修复、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等23项关键技术,维修能力覆盖空客A350、波音787等主流机型;
-
市场辐射:业务网络延伸至亚、美、欧、非近30国,中东地区市场份额占比超40%;
-
绿色转型:研发航材循环利用技术,单架飞机维修减少碳排放1.2吨,获EASA(欧洲航空安全局)可持续认证。
三、产业跃迁:服务贸易新高地的厦门样本
航空维修业兼具安全保障与高附加值特性,厦门通过“三链融合”实现价值突破:
-
创新链:设立航空技术研究院,校企联合攻关适航认证标准;
-
价值链:保税维修带动航材贸易、技术咨询等衍生服务,产业毛利率提升至35%;
-
生态链:配套建设航材供应链金融平台,发行全国首单飞机维修资产证券化产品。
展望
随着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深化实施,厦门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“智慧航空维修城”,引入AI故障预测、数字孪生检测等新技术,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,打造全球航空维保“黄金四小时”服务圈。
结语
从政策破冰到技术突围,厦门航空维修产业的进阶之路,正是中国高端服务贸易崛起的缩影。在这片创新试验田里,“中国智维”正重新定义全球航空产业链的话语权体系。
(数据来源:福建日报)